好多跟着产妇来做产后恢复的妈妈婆婆们会这样说:“我们生娃那年代也没做这些产后恢复乳房护理这些……”今时不同往日,妈妈们的年代不是不需要产后恢复,而是条件不允许~低头看看妈妈的肚子,你想在生完孩子后变成水桶腰?大屁股?胸垂到肚子?如今,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意识的变化,产后恢复,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妈妈创造更美好的人生!
今天,我们就来一起说说产后修复
骨盆、盆底肌、腹直肌分离、撑松的肚皮、胳膊、大腿、小腿、屁股、乳房……看来怀孕对女人来说真是一场从里到外的大改变。
产后为什么要做这些呢?身体自身不能恢复吗?
首先,我们先来看看孕期我们身体的变化......
子宫
不难发现,子宫是整个孕期变化最大的器官。
怀孕后,母体为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出现一系列变化,其中尤以子宫的变化最显著。在怀孕前子宫只有小鸭梨大,重50克,体积约7厘米X4.5厘米X3.5厘米。到足月妊娠时,子宫重1000克,增加了20倍,可容纳胎儿、羊水等5000毫升内容物,足月子宫长35厘米,宽25厘米,厚22厘米左右。产后,撑大的子宫要努力收缩回大骨盆腔,收缩到原来的大小,所以,有了宫缩痛。
宫缩
产后收缩痛是产后不连续的子宫收缩所引起,通常较多发生在经产妇,较少发生在初产妇。初次生产的母亲,产后子宫会呈现持续的收缩,但多次生产者,则因子宫肌肉张力减少,而致使产后子宫会断续的收缩、放松其,尤当子宫过度伸张、羊水过多、多次生产、或子宫内尚有血块或胎盘残块,则较容易发生这种现象。
子宫收缩疼痛,会使母亲们在产后二至三天内非常不舒服,若曾给予催产性药物,则因刺激子宫收缩会更不适。另外,哺喂母乳时,会刺激催产激素分泌,虽然会产生更多乳汁,同时亦会增加子宫收缩痛。
恶露
值得一提的是产后「恶露」的变化,它最初呈现红色,逐渐变为褐色,最后变成黄色;通常约需二至三星期,过度操劳可能会延长恶露的时间,但持续有血块或恶露有异味时,都必须去看医师为上策。
由于有产妇在分娩之后,因子宫颈充血、水肿,会变得非常柔软,子宫颈壁也很薄,皱起来如同一个袖口,7天之后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。7-10天后子宫颈内口会关闭。一直到产后4周左右,子宫颈才会恢复到正常大小。
想让子宫快速恢复可以参照以下四个方法:
1、产后应及时排尿。不使膀胱过胀或经常处于膨胀状态。
2、产褥期应避免长期卧位。产后6-8小时,产妇在疲劳消除后可以坐起来,第二天应下床活动,以利于身体生理机能和体力的恢复,帮助子宫复原和恶露排出。如果子宫已经向后倾屈,应做膝胸卧位来纠正。
3、产后应该哺乳。因为婴儿的吮吸刺激,会反射性地引起子宫收缩,从而促进子宫复原。
4、注意阴部卫生。以免引起生殖道炎症。
盆底肌
斯坦芬尼·布勒解释说,盆底肌肉就像一条弹簧,将耻骨、尾椎等连接在一起。它围绕在尿道、阴道和直肠开口的周围,支撑着盆腔和腹腔器官,还会协同作用于膀胱、肠和性功能。因此,盆底肌肉和性功能、排尿功能等都有密切联系。
骨盆恢复
十月怀胎,宝宝的重量使得妈妈的骨盆变大,这就是从少女变成大妈的重要一步,进而分娩时耻骨分离,使得整个骨盆变形,髋关节移位,形成“大屁股”的骨架,大妈的形态显露无遗。所以产后恢复要做的就是配合适量的运动进行骨盆的恢复,把“大妈”的屁股给拉回来。这和生产方式没有关系哦,无论顺产还是剖腹产,骨盆都会发生变化。
腹直肌分离
妊娠时,尤其是到了妊娠晚期,增大的子宫会使腹壁扩张延伸,两侧的腹直肌会从腹中线——也就是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。正常情况下等到产后,腹壁会逐渐恢复,腹直肌会再向中线靠拢,通常半年到一年即回到原先位置。但如果遇到腹壁本身薄弱、或者双胞胎、胎儿过大、羊水过多、或者多次生产等情况时,产后半年腹直肌仍然不能回到原先位置的称为产后腹直肌分离症。
产后肚皮松垮
为了生娃,宝妈们一个个肚皮像是被充了气,好不容易“卸货”了肚皮却收不回来了。轻者松松垮垮木有型,重者就像挂了一个游泳圈。心态好点会自我安慰“没事,慢慢就恢复了~”心态差点一照镜子必定狂躁“老娘为毛要遭这个罪?!”说实话,产后肚皮松弛是很难自行恢复的,因为皮下组织所含的胶原蛋白纤维经不起扩张,若皮下弹性纤维断裂,不仅会造成产后松弛的皮肤还会有刺目的纹路。所以别再寄希望于“时间长就能和以前一样”了,醒醒吧!这肚皮就如同青春一样,错过了最佳恢复期只会越来越糟。
产后恢复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呢?
1.黄金期
产后42天—6个月内,属于产后恢复的黄金期。此时,产后的身体最为脆弱,各项身体指标均处于严重失衡状态,如果在这段时间内,气血得不到恢复,残留毒素就无法有效清除,很容易拖延恶化成为各种疾病!
2.理想期
产后6个月至一年半以内,属于产后女性的理想恢复期。经过黄金期的恢复,毒素已经基本清除,本身的气、血恢复也已基本完成,处于恢复肌体损伤的最佳时机。
3.有效期
产后一年半至三年内,属于产后女性的恢复末期。在这个阶段,应进行综合调理,使身体机能达成最佳平衡,平稳过度到正常生活阶段。